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依赖人力资源的物流行业正在努力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传统模式向智能物流升级。作为现代物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智能物流系统正在逐步普及开来。在新时代的多重挑战面前,传统的“小米加步枪”装备已无法满足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需求。传统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方法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大规模地采用智能设备,他们面临的不是是否能够走得更远,而是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智能硬件设备成为众多物流公司的难题。现阶段,物流硬件设备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领域都正处于智能化的发展阶段。今天,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那些已经被广泛商用,并且即将进入商用阶段的智能硬件设备。
智慧型存储机器人
“在中国,仓储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守护仓库和运输货物,这真的是太劳累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是物流行业对我国目前仓储现状最直观的反映。我相信在几年前,大多数人还对物流仓储持有这样的看法:在那个时代,人们主要负责搬运和挑选货物,每天步行4万步是很常见的。但在高峰时段,尽管每个人都手持订单并拉着拖车来回奔波,但他们仍然努力工作,仍然无法解决物流滞后的问题。
随着我国仓储物流技术的进步,物流设备正在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其中,智能仓储机器人的使用尤为显著。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使用智能仓储机器人,并取得不错的成效。在运用智能仓储机器人完成智能拣选、智能分拣和智能搬运任务后,工作人员仅需每天步行四千步即可完成任务。在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之前,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仓库——菜鸟“未来园区”就已经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近3万平方米的库区内,近700台智能仓储机器人各负其责,形成了一个繁忙的智能运输和工作系统,连接了包裹生产的所有业务流程。“菜鸟”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智能仓储机器人的巨大潜力。在这一背景之下,智能仓储机器人供应商快仓与菜鸟联手进行了机器人集群的调度工作。
智能仓储机器人与传统制造业中的工业机器人在实现自动化方面有所不同,它能够采用机器视觉、路径设计、机械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等多种技术手段,以完成更为复杂的模拟人类操作。智能物流是未来物流业发展方向之一,而智能仓库则成为现代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快仓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杨威更是设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在未来五年里,实现四面墙内的智能驾驶系统,从而使人们不再需要进行物品搬运。
在最近的几年中,智能仓储机器人的硬软件技术日益完善。不久前,快仓推出了一款能够实现无码导航功能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与此同时,另一大企业Geek+也宣布了他们的发展方向,即向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迈进,构建更多的生态系统,并且新产品已经进入了研发阶段。
目前,全球仓储机器人市场的规模约为200亿美元,其中中国位居首位,美国紧随其后,这两个国家共同占据了全球市场的80%容量。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的增长率达到了38%,而中国的增长率为88%。仓储机器人是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自动分拣和拣选、搬运、码垛等多个方面,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商业流通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仓储机器人市场有潜力走在前列。
没有人驾驶的叉车
当谈及无人叉车的益处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可以减少叉车司机在招聘、培训和试错过程中的成本;也可能是节约了人工成本。再者,与叉车司机相比,无人叉车具有更高的效率、稳定性和准确性。有人认为,无人叉车与传统叉车相比,其优势在于自动化程度高。然而,无人叉车还具有几个显著的优点:它能显著减少产品、材料和场地的损耗,同时也能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物料搬运是可行的;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租赁;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等。该设备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工作场景,允许多辆车同时行驶,能够自动避让,并确保货物的摆放是精确和规范的;能够满足不同的工作环境需求,如车间内的仓库等。其灵活性更强,适应范围也更广。
在11月23日,智久无人叉车商用落地德邦快递浦东分拨中心与德邦共同主办了一场无人叉车与叉车司机的对抗赛。比赛结果表明,在速度方面,两者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无人叉车在多机调度、多车协作和行走路径优化等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此外,无人叉车的运行状态也没有像叉车司机那样出现下滑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叉车本身是一种高效灵活的搬运工具,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地运输作业任务,因此,无人叉车比叉车司机更加适合用于物流领域。
从另一个角度看,叉车驾驶员的体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但得益于技术进步,无人叉车的性能提升潜力是巨大的。
现阶段,采用无人叉车能有效地降低仓内运营成本30%,同时还能使毛利润提升7%。在物流行业中,无人叉车不仅提高了仓储效率,而且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借助这套监控系统,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每一台叉车的具体位置和运行状况,并有能力发出指令来指导叉车的操作和运行。仅需一个人就能完成多台叉车的调度和操作,从而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
这是一种可穿戴的设备
一个饮料和酒水类产品的重量大约在10~20kg之间,在电商促销期间,仓储工人每天需要弯腰3000次,这种持续的操作对工人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消耗。在今年的618购物节期间,京东物流为其员工推出了经过升级的第2代外骨骼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使用的材料更加轻便。其控制系统也进行了升级,采用了自动控制与蓝牙手套自动控制的双重模式,助力性能提升了60%,并能帮助员工轻松搬运高达50公斤的物品。此外,该机器人还能实现货物自动称重与码放,并将其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云端服务器。外骨骼机器人采用了自适应学习算法和多套先进的控制系统等技术和设备,能够显著提升使用者的力量和速度,从而在短时间内将仓库的整体效率提升超过30%。如果在关键的物流环节,如分拣、打包和装卸车中进行大规模应用,从长远角度看,这将有助于提高仓储配送的运营效率超过200%。
没有人驾驶的卡车
目前,我国拥有1600万名长途货运卡车司机,这导致物流企业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卡车司机所处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因此无人卡车的应用前景极为乐观。无人驾驶技术有望改变这一状况。尽管无人驾驶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卡车,特别是重型卡车,在物流运输中主要扮演公路转运的角色。由于它们大多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因此相对于城市道路,其驾驶环境要简单得多。因此,业界普遍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应该从物流领域起步。无人驾驶卡车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它能显著减少事故的发生几率;这样可以减少人力和燃料的开销,同时也能降低运输的费用;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所有数据都是透明的,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可控的。无人卡车是未来物流行业发展方向之一,也将成为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目前,在无人驾驶卡车的行业中,电商物流公司、新创造车公司和传统主机制造商这三大类企业已经加入。
在今年的4月份,G7与普洛斯和蔚来资本宣布合作,共同投资成立了由G7主导的嬴彻科技新技术公司。该公司致力于研发基于自动驾驶、新能源技术以及物流大数据的全新一代智能重型卡车,以探索和创新物流资产服务的新模式。
在5月份,京东集团的副总裁肖军透露,京东硅谷研究院目前正致力于开发L4级别的自动驾驶重型卡车。这款卡车已经在美国的一些获得授权的道路上完成了长达2400小时的智能驾驶超级测试,能够自动完成高速行驶、自动转弯、自动避障绕行和紧急制动等大多数人驾驶功能。
苏宁的无人重卡“行龙一号”几乎与京东保持同步,在上海奉贤成功完成了它的首次测试。这是国内首台完全由自主研发和制造的重型智能物流车,它将为物流业提供更加高效、可靠和智能化的服务。这款无人卡车具有40吨的载重能力,并运用了深度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在无人驾驶的感知、认知、决策和控制方面,其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并能在达到80km/h的驾驶速度下实现安全的自动驾驶。其最大特点就是拥有高度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操控系统。即便在高速行驶的环境中,该系统也能在300米之外准确地识别出障碍物,并能以25毫秒的响应速度来指导车辆执行紧急停车或绕行避障等应急措施。
在7月份,百度与阳光融汇资本合作,向狮桥集团注资10亿元人民币,而狮桥也计划成为百度无人驾驶开源平台Apollo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三方计划与主机厂以及其他合作伙伴联手,共同创建一家独立的公司,专门负责自动驾驶卡车的研发,并构建干线物流的运营解决方案。
在11月份,名为“德邦快递麒麟号”的无人驾驶重型货物在杭州市的街道上露面。据悉,这是国内首辆无人驾驶货运车投入运营。这辆无人驾驶货车是由德邦快递和飞步科技联合开发的。据悉,无人驾驶汽车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控制车辆行驶的一种智能交通方式。展望未来,德邦快递有意从轻型卡车起步,并计划在2018年底发布中型无人驾驶卡车的版本。据悉,这款无人货运卡车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全自动驾驶。下一步,我们将与沃尔沃以及其他国内外制造商合作,以将无人驾驶技术成功应用于大型挂车行业。此外,还将为用户提供远程控制、智能管理、实时路况监测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服务,从而实现全程无人值守。在11月份,智加科技公布了与满帮集团的独家战略合作意向。据悉,双方将以智能物流平台为载体,共同研发新一代智慧物流系统。在高精度地图数据收集、大规模安全自动驾驶车队的商业运营支持以及全国长途重卡智能化改造方面,双方计划进行深度合作,以持续推动干线物流场景自动驾驶产业的落地实施。
现在,京东、苏宁、东风等多家公司都已经宣布,他们计划在2020年开始无人卡车的商业试验运营。
无人飞行器
仓储与运输的成本压力是促使无人机在物流配送行业中得到更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物流产业不断向智能化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运输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物流需求,而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这方面有着巨大潜力。无人机因其不受地面交通干扰和更快的直线距离配送能力而受到青睐。如果这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它很可能首先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难题,并进一步加速快递行业末端配送部分的整合布局。
随着“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智能物流体系逐渐成为物流无人机的主导布局方向,预计在未来三年内,“末端级”物流无人机的产业化将会加速推进,而“支线级”物流无人机将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这三年也将是政府和行业共同推动物流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今年的10月份,顺丰飞鸿-98这款大型物流无人机开始了它的试飞活动。这是国内首家将无人机引入快递领域的企业,也是目前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制造并投入使用的无人机航空快递接驳柜产品。到了11月,顺丰的无人机快递接驳柜在赣州南康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无人机的全过程自动化操作。
京东在11月份成功获得了由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管理局颁布的全球首个在省级范围内从事末端物流无人机物流配送业务的许可证。这是国内首家省级政府机构颁发无人机配送牌照。在同一个月里,京东在广西成功举办了智能物流“无人机”首次飞行仪式,并在广西正式启动了京东无人机快递配送服务,从而实现了智能物流体系在华南地区的全面覆盖。关于苏宁的情况
该设备的末端小型无人机已经基本达到了常态化运行的状态,而支线和干线的无人机目前正处于研发和测试阶段。
一旦无人机完全投入商业使用,它将显著减少对终端人工的依赖,并增强物流领域“最后一公里”内的配送人员、车辆和货物的安全性。
没有人负责配送车和智能配送站
与传统的送件方式相比,无人配送车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稳定的运行性能,以及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多样的货物可送品种和更长的“在岗”时间。随着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无人车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将为人们生活带来新改变。无人驾驶的车辆能够应对恶劣的气候条件,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运行,从而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今年的11月份,苏宁的无人车项目“卧龙一号”在成都正式投入使用,并开始了常态化的运营。这标志着成都已经成为继北京和南京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无人车常态化运营的城市。“卧龙一号”集成了众多高端技术,它不仅融合了物联网、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还巧妙地结合了激光雷达、面阵雷达、GPS和惯性导航传感器等,从而实现了高度精确的定位和导航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高效的导航路径。
原创文章,作者:圣鑫达物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jingkj.com/posts/283073.html